从对复杂病例的精准剖析中积累经验,在专家的言传身教中感悟医者真谛,青年医师曾薛颖以敬畏之心审视每一份看似平静的“温柔”,用扎实的功底、严谨的逻辑和持续的学习,在医学道路上探索前行,雕琢属于自己的临床智慧。
七月中旬,“第十二届眼科内镜微创外科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闽江泪道眼眶眼整形及角膜眼表培训班”年度盛会召开。会中“眼整形眼眶病泪道学科临床病例大赛”经过两个月征集遴选评比,12位优秀中青年医生提报的病例脱颖而出晋级决赛。
大会现场,爱尔眼科四川眼科医院眼眶病眼整形科曾薛颖医生凭借《看似温柔的眼眶占位者——给予我们的临床启示》案例讲解,获得诊断治疗类一等奖“金星奖”: 以精准诊疗诠释学术深度,引领学科精进。
曾薛颖医生(右二)获得诊断治疗类“金星奖”
剖解“温柔”伪装,夯实理论根基
展开剩余71%“看似温柔的眼眶占位者——海绵状血管瘤”,这个看似常见的病例,是曾薛颖医生在全国眼整形眼眶病泪道学科临床病例大赛上选择的课题。吸引她的,恰恰是这份“常见”背后潜藏的诊断陷阱与手术挑战。
“备赛的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曾薛颖医生说,“扎实的理论基础是临床决策的基石,而严谨的逻辑思维则是避免误诊的关键。”她选择这个病例,是为了剖析其“温柔”表象下可能暗藏的凶险,警示同仁勿因常见而掉以轻心。这份对潜在风险的敏锐洞察,成为她参赛的初衷。
备赛过程中,导师孙丰源教授一句“我们是一名专业的医者,而非一名只做手术的匠人”的箴言,更如明灯般照亮了她的认知:临床经验固然宝贵,但绝不能凌驾于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唯有深刻理解疾病本质,才能推动医术的精进。
名师指点迷津,深化专业洞见
赛场上的展示,不仅是个人能力的呈现,更是一次宝贵的受教机会。曾薛颖医生的病例分享,得到了权威专家的精准点评与悉心指导。孙丰源教授特别指出,在描述手术过程时,应着重强调针对海绵状血管瘤独特的病理特征所采取的精细剥离技巧,这将极大地丰富演讲的专业深度,使听者能更直观地把握手术关键。
袁洪峰教授则建议,补充展示海绵状血管瘤在彩超检查中呈现的独有特征,用更充分的影像学证据支撑其诊断;同时,对于位于眶尖深部这一手术“雷区”的海绵状血管瘤,可以深入探讨内窥镜辅助手术的应用策略与优势,进一步论证其“温柔外表下的凶险本质”。
这些高屋建瓴的指导,让曾薛颖医生豁然开朗:“专家们的点评精准地指出了我分析的盲点和可深挖的维度,不仅提升了这个病例的价值,更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全面、更深入地思考临床问题。”
爱尔沃土淬炼临床思维,领悟医者真谛
回顾在爱尔眼科的成长历程,曾薛颖医生满怀感激。这里不仅提供了专业发展的平台,更让她置身于一个引以为傲的精英团队之中。“团队教会我的远不止于手术技巧,”她深有感触地说“更重要的是一种严谨而系统的临床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贯穿于诊疗全程:从精准解读复杂的影像资料,到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最优的手术方案;从术前一丝不苟的风险评估,到术后细致入微的管理追踪。每一次病例讨论的头脑风暴,每一台手术后的复盘反思,都让她对“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有了更切身的体会。
这次全国大赛的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医学传承的力量:“医学的进步,既需要青年医生对细节的执着钻研,更离不开前辈们的无私传授与言传身教。”
带着这份领悟,曾薛颖医生对未来充满笃定:“我将始终以敬畏之心面对每一个病例。因为真正的临床智慧,往往就藏在那份需要我们拨开迷雾、用理论与匠心去解读的‘平静温柔’之下。”在爱尔这片沃土上,曾薛颖正以她的专注与思考,精心雕琢着属于青年医师的临床智慧之光。
发布于:四川省查查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